潮起湾区:由南向北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本文转自【中青报】; 深圳河的南北两岸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——南岸,香港新界的郊外山野郁郁葱葱,几十年未有大的变化;北岸则喧闹多年,挖掘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,建设着
本文转自【中青报】;
深圳河的南北两岸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——南岸,香港新界的郊外山野郁郁葱葱,几十年未有大的变化;北岸则喧闹多年,挖掘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,建设着日益繁华的天际线。
一座新城的青春活力由此迸发。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南岸年轻人被吸引,一路向北。
00后王一尧2020年大学毕业后就跨过了罗湖桥,加入了深圳一家演示和动画视频创作创意平台。她的同事梁楚欣比她晚几个月入职,此前在香港工作了三年,选择深圳,她说:“这是个前景比较好的地方”。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项目2019年刚在香港落地,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余广滔第二年就把公司搬到了深圳,“赶上国家政策风口了”, 内地正在推行垃圾分类……
如同深圳河中一条洄游的鱼,他们正处于一股清晰的潮流中,由北向南,由南向北。2020年,仅深圳前海,这股潮流就携带着5164名香港籍人才而来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,潮流仍在不断壮大。
图说:4月16日,广东省深圳市前海世贸大厦,2000年出生的香港姑娘王一尧坐在公司的落地窗边接受记者采访,窗外是前海深港合作区的繁忙景象。临近毕业时,她发现凭借兴趣选择的文化类专业在香港就业前景不佳,就通过网络找到了深圳的这家开发动画视频创作平台的企业,开始从事喜欢的美术相关工作。她说,愿意在这里一直干下去。在这家名为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创业企业里,像她一样来自香港的年轻人还有30余名。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/摄
逐梦
余广滔的选择是出于梦想。
硕士毕业后,他在香港租了一块田地开有机农场,当时附近的村民都觉得不理解,为什么一个硕士生要来当农民?但他的想法是清晰的:创办一家社会型企业,为环保与健康贡献一点力量。
农场坚持了一年,最终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素关闭了,但这并没有击垮他的梦想。2013年,余广滔无意中看到一部纪录片,讲述的是地球上每个人拥有40吨昆虫,如果昆虫蛋白质能够替代传统肉类蛋白质,全球粮食危机有望真正解决——后来,用昆虫生物技术来处理有机废物的创新成了他公司的核心技术。
有了技术后,如何产业化是摆在余广滔面前的难题。“深圳的产业链优势是众所周知的,再加上内地广阔的市场,所以北上深圳,很早就在我们的规划中。”
余广滔对深圳很熟悉,谈起这座过去的小渔村如今的发展,他也只能惊叹一声“深圳速度”。这些年,深港融合逐渐加深,他来深圳考察过多次,想了解清楚政策后就进军内地。
图说:4月16日,前海国际会议中心,余广滔接受记者采访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/摄
2020年9月,深圳开始推行垃圾分类。当年12月,余广滔就在深圳成立了库基生物(深圳)有限公司,“即使有疫情,这事也得加速了,对于我们初创公司来说,早一天就是机会。“
余广滔把公司地址选在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,这里在香港创业青年圈子里很出名。“梦工场对我们港人的政策很聚焦,前海管理局也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,效率很高,上午注册下午便拿到了公章,这种效率在很多地方是没有的。“他说,自己很喜欢深圳,现在正在了解子女的入学政策,准备让太太和孩子也一起来深圳。
王一尧大学时学的是艺术相关专业,就业时却遇到了烦恼,“香港金融、保险业很发达,但文化艺术类工作很少。”由此,一河之隔的深圳成了她追梦的梦工厂。
这名年轻人在深圳感受到的是活力和朝气,公司里随处可见的小贴画、周围激情工作的年轻同事、崭新的高楼和宽阔的办公地……这一切都让她感受到这一点。
她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自己很喜欢现在的工作,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,“我想继续待下去”。
未来
南岸的年轻人重新认识了深圳。
梁楚欣记得,2018年前如果想在深圳就业得办一张就业证,医保、公积金等方面也存在诸多无法衔接的地方,来到陌生的城市,她有诸多担忧。
后来,一切都变了。为便利香港居民北上就业,前海于2018年3月率先推行港澳居民在前海工作可免办《台港澳人员就业证》。随后不久,国务院宣布取消“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”。
深港融合逐渐加深后,为吸引港澳青年来深,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。比如,2020年,前海管理局就安排1.5亿元财政资金,用于支持港澳青年到前海发展,提供就业创业、租房、交通等各方面的补贴。
文章来源:《清华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qhd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18/10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