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暗童话还是现实寓言?中国人都熟悉的桃花源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世外桃源作为中国文化中美好世界的象征,为历代中国人所倾慕和向往。然而,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?它是陶渊明的想象还是实有其地?它是黑暗童话还是现实寓言?这许多的疑问促使
世外桃源作为中国文化中美好世界的象征,为历代中国人所倾慕和向往。然而,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?它是陶渊明的想象还是实有其地?它是黑暗童话还是现实寓言?这许多的疑问促使我们回到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中,了解陶渊明写成《桃花源记》的时代,感知这一精神世界的诞生始末。
晋太元中,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,这是故事的开头;南阳高士刘子骥,欲寻桃源却因病去世,“后遂无问津者”,这是故事的结尾。而故事之中,风土人情,便是处处值得我们留意和深思的地方。
一、坞堡生活的写照
陶渊明写作《桃花源记》的时代,已是东晋末年,天下离乱纷争已久,人民生活动荡不安。而这一篇对理想社会描述尽美的文章,显然是与大时代的动乱分不开的,是人们美好愿景的一种寄托。但为什么是一个与世隔绝、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的绝境呢?
其实,这或许与当时在北方盛行的坞堡有关。永嘉之乱以来,五胡进入中原,北方大乱,无休无止的战乱和各种势力的肆意掠夺成为北方民众的沉重灾难。能够迁徙躲避战乱的人们大都离乡避难了,而那些因为种种因素不能远离本土迁往他地的人们,则往往集合宗族乡党,屯聚坞堡,进行自卫,以躲避战乱寇盗之难。
出土的晋代瓷坞堡
所以,坞堡就是一个个聚集自卫的生活团体,经济自足,凭险自守,以宗族乡党为凝聚,由战乱而大量产生。以庾衮的禹山坞为例,他很早就率领同族和庶姓保于禹山,在被推举为坞主之后,他带领民众修建壁坞,树立藩障,耕种自给,而在寇盗来袭的时候,他就率领部曲整装以待,多次退敌。庾衮后来去了河内林虑山,这又说明坞并非完全由坞主所有,乃是众人所合力维持的集体。
那么坞堡与桃花源又有什么关系呢?据陈寅恪先生考证,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,而不在南方的武陵;桃花源居人所躲避的也不是始皇帝建立的秦帝国,而是苻坚建立的前秦。
苻坚剧照
这便与义熙十三年(公元417年)春夏间,刘裕率师入关的经历有关。是年春二三月,这支军队的先头部队抵达潼关,首夏四月,刘裕抵达了洛阳,他派遣参军戴延之等人溯洛水而上?,浏览洛川形势,以此知道水军可以到达的地方,他们发现了一座叫檀山坞的坞堡,“届此而返,竟不达其源也”。而据《水经注》、《元和郡县图志》等书记载,这一路上有所谓“桃源,古之桃林”。陶渊明似乎和这支军队的将领有联系,或许他就是间接或者直接的得知了戴延之途中的见闻,作为了《桃花源记》的取材。
明代仇英《桃源图卷》(局部)
而细细推思,《桃花源记》中颇有一些细节与坞堡吻合。比如,“落英缤纷”,和戴延之四月入山的时令契合;桃花源的入口婉转难寻,与坞堡的据险凭山贴合;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”,和坞堡理想的选址相合。最主要者,这样一种“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,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”的生活经历颇与躲进坞堡自卫的民众相似。
《桃花源记》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佳作,自然有升华和美化的地方。据陈寅恪先生考证,桃花源之所以由北移到南,则是采入了刘驎之(即刘子骥)入衡山采药的故事。据《搜神后记》等书记载,刘子骥见涧水南有两个石囷,失道问路,才得回家,后来听说囷内都是仙灵方药,则欲寻不得。于是陈先生推测,陶渊明写作《桃花源记》是把桃花源事和刘子骥事牵连混合而成。
明代丁云鹏《桃源图》,上海博物馆藏
如果这样一种可能性存在乃至成立,那么桃花源倒也带上了许多现实的苦楚。在天下大乱、盗贼横行、民生凋敝的时代,抛弃原有的城郭而躲入坞堡,以宗族、部落为凝结,谋得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环境,不言自明其中包含着多少无奈和悲伤。坞堡之经济自足、军事自卫便是乱世之中的绝佳注脚。
二、南方的传说
以上只是桃花源的一种可能性,唐长孺先生则认为《桃花源记》是陶渊明对当时南方的一种传说的文学加工,这种传说于晋、宋之际流传于荆湘。
文章来源:《清华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qhd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010/3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