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评价靖难之役, 是官方的“争夺帝位”还是朱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作者: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? 林小静 靖难之役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,洪武三十二年(1399年)燕王朱棣举兵攻陷南京城,推翻了建文帝皇太孙朱允炆的统治,此后朱棣篡位称帝,是为
作者: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? 林小静
靖难之役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,洪武三十二年(1399年)燕王朱棣举兵攻陷南京城,推翻了建文帝皇太孙朱允炆的统治,此后朱棣篡位称帝,是为明成祖。靖难之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发起的削藩,它的并非主张革新与守旧两大派别间的斗争。
靖难之役示意图
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朱元璋驾崩,因皇太子朱标已逝,因此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。朱元璋在位时曾制造了多起狱案,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异己势力,加强君主专制统治。但是朱元璋却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——分封诸王,他借鉴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,将诸子封为王,并命他们镇守于各要塞,分封的藩王不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,而且在当地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,手握兵权,对刚刚即位的建文帝形成了严重的威胁。朱允炆任命宠臣黄子澄为太常寺卿,在后者的建议下,建文帝以诸王拥兵边陲为由下令削藩,激化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,燕王朱棣带头起兵造反,靖难之役由此爆发。
朱棣
那么,靖难之役究竟是朱棣“争夺帝位”还是正当防卫呢?答案是两者都有。自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因太子朱标死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,围绕皇位的斗争便空前激烈。燕王朱棣雄韬武略,才能突出,对帝位一直有觊觎之心,建文帝也深知燕王的心思,因此即位后处处掣肘燕王,削藩便是重要举措,建文帝先是废周、齐、代、岷诸王为庶人,继而又迫使湘王自焚,这些让燕王寝食难安,最终在建文元年(1399年)七月正式竖起反叛大旗。可以说,燕王朱棣早有反叛之心,建文帝的削藩加快他反叛的步伐。至于燕王起兵号称是遵“祖制”的说法,很明显是政治伎俩,因为朱棣即位后,不仅继续削藩,而且程度更深,此后诸王权力大大被削弱,难以对抗王师。
建文帝
最后,靖难之役为何会出现以燕王朱棣成功而告终呢?建文帝即位时,明朝出现了“升平继体,海宇晏清”的局面,政局比较稳固,民心安定。实际上,建文帝的失败与一系列的策略不当有关。首先,在削藩问题上,建文帝过于着急,只是先对付势力更弱的几位诸王,而忽略了势力最强的燕王、宁王,这也让燕王有雄厚的兵力来起兵反叛。其次便是没有全力攻占北平,北平是燕王的据点,一旦被攻陷势必会对大大削弱燕王的势力,使其腹背受敌,事实证明,正是北平的相对稳定让燕王没有了后顾之忧,得以集中兵力攻占南京。再次,南京城的防守出现了重大失误,出现了谷王、李景隆之变,严重打击了守军的士气,也将南京城的大门直接向燕王的军队敞开。最终南京城被攻陷,建文帝下落不明。
参考文献:
吴晗:《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》,《清华大学学报:自然科学版》1935年第4期。
郭厚安:《“靖难之役”及其对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》,《西北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?? 1982年第1期。
全仁经:《“靖难之役”的胜败原因究竟何在》,《东华理工大学学报:社会科学版》1982年第2期。
郭厚安:《论“靖难之役”的性质》,《西北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1997年第3期。
编辑: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
文章来源:《清华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qhd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009/343.html
上一篇:著名宋史研究者范学辉因病逝世
下一篇:黑暗童话还是现实寓言?中国人都熟悉的桃花源